1. 常用电吹风来吹头发,却没想过用它来烘干潮湿的衣服,这种情况属于( )
A.负向迁移 B功能启发 C.功能固着 D. 酝酿效应
2. “学不躐等”讲的是教学要重视( )
A.启发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3. 在托尔曼的迷宫实验中,白鼠在没有获得强化前,学习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称为( )
A.操作性行为 B.辨别学习 C.潜伏学习 D.获得
4. 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布鲁纳提出了( )
A.发现学习教学法 B.探究 研讨法 C.纲要信号图教学法 D.暗示教学法
5. “大有大成,小有小成”是( )教学原则具体运用的结果
A.自觉积极性 B.启发性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
6. 教学过程具有间接性,主要指的是学生( )。
A.间接地获得知识 B.获得间接经验
C.有教师帮助去获得知识 D.有同学帮助去获得知识
7. 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相互关系,一般认为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条件,而掌握知识则是发展智力的( )
A.惟一选择 B.内容 C.途径 D.基础
8. “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 )
A.陶冶教育 B.榜样示范 C.实际锻炼 D.品德评价
9. 《学记》提出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观点,体现了( )。
A.巩固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10. 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 )的教育。
A.政治立场和观点 B.政治思想品质 C.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D.品德
【答案】→↓
1. C。【解析】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事物的通常功能,忽视其他功能的一种心理倾向。
2. C。【解析】“学不躐等”是指学习不能逾越等级。
3. C。【解析】潜伏学习是指在无奖赏时能够发生的,但在有需求时才表现出来的学习过程。例如,在没有直接奖赏时,收集和储存信息,以备将来之需。
4. A。【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以发展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步骤的教学方法综合方式,这种教学方法被称为“问题发现教学法”。
5. D。【解析】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指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6. B。【解析】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要遵循一般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要经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即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这就是教学过程的间接性。
7. D。【解析】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具备了某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同时知识中也包含有认识方法的启示。向学生介绍关于归纳、演绎、解决问题等思维方法的知识,就是把心智操作的方式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认识、思考和判断等心智活动,只有在心智操作的活动中才能发展认识能力。
8. A。【解析】陶冶教育法是指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创设良好的教育情景包括美观、朴素、整洁的学习生活环境,净化美化校园等。
9. B。【解析】:“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意思是(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劝勉而不强制;指导学习的门径,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学记》还说:“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思是:(教师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则师生融洽;劝勉而不强制,学生才能感到学习容易;启发而不包办,学生才会自己钻研思考。能做到师生融洽,使学生感到学习容易,并能独立思考,可以说是做到了善于启发诱导了。
10. D。【解析】: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