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活了107岁高龄,104岁退休。拍了千余部电影,创立TVB,培养了超过90%的香港明星。
他为教育捐款超47亿港币,建了6013座“逸夫楼”,你的母校应该也少不了一座他捐的楼。
他有两段婚姻,遗产数不尽,家族产业不给儿子继承,引发父子决裂。他是邵逸夫,被众人瞩目,也引众人非议。
电影版权卖4亿 个人资产超200亿
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这是邵氏兄弟电影工司的前身。
1926年,刚从中学毕业的邵逸夫,应三哥邵仁枚之邀,南下新加坡协助开拓南洋电影市场,由此展开他的事业征程。
他是一个有着“宁波地域色彩”及“香港打拼历史”的传统商人,“懂得捱”和“能吃苦”,让他成为史上最年长的在任上市公司主席。
1932年,邵氏兄弟的天一影业在香港摄制完成第一部有声片《白金龙》,该片在邵氏的南洋网络获利颇丰,成本仅仅一万元的影片。
仅在广州一地的票房收入就是拍摄成本的60倍,《白金龙》的巨大成功让邵逸夫积攒下拓展的资本。可以算是他的第一桶金。
1937年抗战前夕,邵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爪哇、越南、婆罗洲等东南亚各地已拥有电影院110多家和9家游乐场,并建立了完整的电影发行网。期间遭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
1957年,邵逸夫回港以32万元买下清水湾地皮,兴建邵氏影城,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自立发展他的电影事业。
邵氏鼎盛时期,拥有影院达200多家,为中国私人拥有量之首,多年来邵氏拍摄影片1000余部,为中国所有电影制片厂之冠,而这部分的版权价值也十分可观。
70年代,邵逸夫又大举进军电视界,创造出市值220亿港元的TVB。与此同时,邵逸夫在香港及东南亚地区投资房产物业、股票市场等,开展多元化经营,鼎盛时期,邵逸夫个人家产超过200亿。
创立TVB 让香港电视剧成为传说
70年代,邵逸夫进军电视界,创造出市值220亿港元的TVB。
邵逸夫喜欢“造星”,1971年,他创办TVB并筹备艺员培训班。梁朝伟、周润发、周星驰等天王巨星成为了首批学员。
私人出资,不涉及集团利益,保持政治中立,新闻劲爆,综艺多样,剧集贴近港人生活。邵逸夫的TVB很快成为香港电视界最有实力的公司。
1987 年,邵逸夫彻底关掉邵氏,将重点放在TVB上。
1983年,TVB版《射雕英雄传》被第一次引入内地电视台,TVB在日后20年间对中国大陆电视界成为神话一般的存在。
104岁的邵逸夫卖掉了所持的TVB股份,也宣告正式退休。香港影视界近一个世纪的邵逸夫时代正式终结。
有华人的地方必有邵氏电影
邵逸夫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让香港影视走向辉煌。他建立的影视帝国让 香港成为“东方的好莱坞”。捧红了周润发、刘德华、梁朝伟、曾志伟、沈殿霞等大部分港星。
1907年出生的邵逸夫在中学时候家道中落。他父亲本来是做染料生意的,但几个孩子却对电影行业非常热衷。
1925年,邵逸夫大哥在上海创立了天一影片公司,邵逸夫中学毕业后也加入了哥哥的电影公司,被派到南洋开辟业务。
天一影业拍摄的香港第一步有声片《白金龙》在南洋取得巨大成功。《白金龙》的票房收入让邵逸夫积攒下拓展的资本。这也成为他的第一桶金。
日本侵华,也波及到邵氏家族内地事业。邵逸夫被安排留守新加坡,让公司在南洋得以保存。1937年,抗战开始之前,邵氏兄弟在南洋拥有110多家电影院。
1957年,51岁的邵逸夫返回香港,第二年创立了邵氏兄弟影视公司,独自发展电影业务。
邵氏在鼎盛时期,拥有影院超过200家,是中国拥有私人影院第一人。邵氏影业多年来拍摄电影超过1000多部,同样也是中国影业第一。
英国《每日电讯报》曾报道:巅峰期,每周都有超过200万观众观看邵氏的电影,邵逸夫也因此被称为亚洲的“娱乐之王”。
“有华人的地方必有邵氏电影”!邵氏电影巅峰时期,邵逸夫让香港电影称霸了东南亚,邵氏电影几乎成了香港电影的代名词。
为省十元包子费 损失万元
商人出身的邵逸夫有一套自给自足的经商模式,对于金钱的态度也十分保守。创业时期的邵逸夫曾经连剧务去外面20元买100个生煎馒头的申请也拒不批准,理由是公司内部食堂所卖的馒头一个才1毛钱。
结果,出外景的工作人员因没有早餐吃闹罢工,邵氏为此损失了近万元。
邵氏手下很多导演成名之后,都希望能够获得票房分红的权利,不过都被邵逸夫拒绝,而邵氏也因此流失了不少人才,最为知名的要数他与李小龙当年的往事。
1970年,刚刚从美国返港的李小龙向邵逸夫开出1万美元的片酬条件,邵逸夫认为此人太狂妄,只愿给2500美元,结果李小龙投奔了邵氏的对手嘉禾,致使邵氏错失了香港电影史上最具票房号召力的“金鸡”。
直到现在,在TVB里打工的低水平薪酬,与员工所承受的高强度工作量极不对等,仍然是行内人所共知。
产业不由儿子继承 父子决裂
1937年,邵逸夫与发妻黄美珍结婚后,共育有两子两女,长子邵维铭、次女素雯、三女素云及幼子维钟。
他的四位子女特别是两位儿子的状况,外界很少提及,这对于香港老一辈富商属意“子承父业”的传统思维和做法有着很大差别。
1981年前,大儿子邵维铭、幼子邵维钟原本在TVB董事局任职,一直帮忙父亲打理业务,大儿子邵维铭更一度被视为邵逸夫生意的接班人,不过这个格局在爸爸的红颜知己方逸华入主邵氏后发生了变化。
方逸华凭借突出的商业才能备受邵逸夫倚重,并在担任邵氏高层后,逐渐取代邵家子弟的地位。
邵维铭与弟弟邵维钟最终退出董事局,移居新加坡至今,父子不相往来二十多年,而邵逸夫的两位女儿,更是长期定居国外,一直不沾染父亲的事业。
他身后的两个女人
?与发妻黄美珍50年夫妻情
邵逸夫与发妻黄美珍在新加坡某富豪的宴会中相识。饭局结束后两个年轻人在花园中边走边天南地北地聊了起来,他们聊得最多的是电影。一席忘情的畅叙,彼此都觉得有很多共同话题,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后来,在余东璇的鼎力支持下,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挂牌成立了邵氏机购。不久,邵仁枚见弟弟的才干已能独当一面,便把新加坡的事业托付给邵逸夫,自己到马来西亚去开辟新市场。
邵逸夫忙于事业,黄美珍则被才华横溢、锐意进取的邵逸夫深深地吸引了。为了见到他,黄美珍经常借故到邵氏机构看望邵逸夫,不时还带一些礼物分发给员工,了解到哪个家里有困难,就想方设想为他们排忧解难,帮助邵逸夫解决了不少问题。
如果有时间,两人就到公司属下的戏院看一场电影。散场后,邵逸夫总是主动送黄美珍回家,黄美珍不喜欢坐车,两人就边走边聊散步回去。从公司到余府的这条路上,留下了不少这对年轻人爱情的足迹。
邵逸夫一面享受着爱情萌芽的心动,一面却深感不安。因为,黄美珍是余东璇的女友,而余东璇既是前辈,又对自己有恩。三哥邵仁枚得知此事后,力劝邵逸夫放弃这段感情,而且指出黄美珍大他5岁,不合适。但邵逸夫并不认为年龄是什么障碍。
邵逸夫和黄美珍关系暧昧的闲话传到余东璇的耳朵里,余东璇却置之一笑,说:“美珍喜欢电影,有逸夫这个懂电影的行家陪着,这是好事。”
余东璇的宽容让黄美珍心怀窃喜,她更多地参与邵氏机构的内部事务,并积极地出谋划策。
1931年,邵逸夫决定拍有声电影,他的这个大胆想法立刻得到了黄美珍的认同。在黄美珍的支持和鼓励之下,邵逸夫决定到美国考察。
当时,没有飞机可乘,只好坐轮船,不料,途中轮船触礁沉没,落水的邵逸夫抱着一小块木舢板,在茫茫的大海上漂泊一夜后终于获救生还,并从美国好莱坞买回所需的“讲话机器”。
几个月后,当邵逸夫从美国带着大批器材回到新加坡时,黄美珍早已等候在码头。看着邵逸夫瘦了一圈,她心疼得说不出话来,两行清泪禁不住流了下来。
1937年,30岁的邵逸夫冲破世俗的种种成见和约束,与黄美珍在新加坡举行了婚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邵氏影院被被催毁殆尽,邵逸夫自己更因为“拍摄反日电影”被日本宪兵打得皮开肉绽,关进大牢。
黄美珍一边独力支撑家业,一边托关系找到原来在邵氏兄弟公司做事的日本人山本和中野,花重金请他们赶到日本宪兵部,替邵逸夫说话,才将他救出。
黄美珍伴随着邵逸夫走过了他事业和人生中最波折、动荡的时段,这份岁月磨励出来的真情让邵逸夫深深感怀。后来,黄美珍一心在家相夫教子,为邵逸夫生育了两男两女。
1987 年,邵逸夫的发妻黄美珍于美国病逝,享年85岁。她与邵逸夫的婚姻维持了整整50年。
虽然因为邵逸夫忙于事业,每天都“只休息一个小时”,与妻子相守的时间并不多,但妻子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无可更替。为了追忆亡妻,那一年,邵氏公司停业一年。
?与红颜知己方逸华
1952年的一天夜晚,邵逸夫来到邵氏戏院楼上的夜总会听歌。刚开始的几场表演看得他昏昏欲睡。
正准备离去时,听了“方逸华”三个字,邵逸夫觉得相当耳熟,他挥手招来侍者问询。邵逸夫这才恍然大悟,自己曾听过她的唱片,因为十分喜欢她的歌声,便让侍者送上一大束鲜花。
演唱结束后,方逸华换上一套素雅的旗袍,专程向邵逸夫道谢。邵逸夫这才知道,方逸华也是上海人,母亲是老上海滩的“舞国红星”方文霞,比他小了整整24岁。
因为家道破败,遗传了母亲的窈窕身姿和美妙歌喉的她17岁就登台谋生,主要在香港高级俱乐部表演。
此后,因为选影片的原因,邵逸夫时常进出香港。每次来港,只要时间允许,他就会到方逸华的夜总捧场。方逸华对邵逸夫谈起童年在上海的种种趣事,以及在南洋演出的种种见闻。
随着交往的深入,邵逸夫惊喜地发现方逸华不仅歌唱得好,而且颇有见地,更将她视为红颜知己。
1957年的初秋,邵逸夫离开了奋斗了30年的南洋,与合作了30年的三哥分手,从狮城来到了香港。这一年邵逸夫正好50岁,来到香港之后,他向方逸华发出了邀请,请她来邵氏兄弟公司工作。
当时,方逸华的歌唱事业如日中天,许多人都她劝她不要离去。但她还是不顾一切地退出了歌坛,退出人们的视线,追寻这个发现她,让她认为值得可以相守、相付一生的男人。
果然,方逸华没有让邵逸夫失望。自从进入邵氏公司之后,她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每天是邵氏公司最早一个上班、最后一个离去的人。
她从邵氏企业采购部小职员做起,逐渐做遍公司的每个部门,对内调停,对外交际样样精通。方逸华的不辞辛劳和聪明、睿智让她很快成为邵逸夫在事业上的智囊与最得力的助手。
正当邵氏影业全盛之时,电影受到电视的挑战和威胁。这时方逸华又独具慧眼,建议邵逸夫花了一大笔钱去竞投无线电视的经营权,结果一举获得了巨大成功。从此奠定了邵逸夫在香港影视界无人可及的“教主”地位。
方逸华并不是那种攀附于树木的藤蔓,她以自己的行为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和忠诚,也羸得了邵逸夫的怜惜与尊重。
虽然邵逸夫坐拥的王国中不乏出众的红粉佳人,但真正能让邵逸夫将公、私事都放心交代的,却只有方逸华一人。
从进入邵氏后,方逸华与邵逸夫相伴40多年,无怨无悔将一个女人最宝贵的光阴、聪明才智和深情统统付给了邵逸夫和他的影视事业。
黄美珍病逝后,尽管邵逸夫和方逸华结婚在众人眼中是迟早的事,邵逸夫面对记者的追问都笑着以“没打算”为由搪塞。而方逸华则表示,她敬邵逸夫为老师、老板、朋友和知己,她十分珍惜这难得的缘分,不求更多。
对于方逸华,邵逸夫一直心存愧疚。虽然方逸华从未向他提出过结婚的请求,但他知道这是她多年的梦想,而他不愿意负了这个痴情的女人。
1997年,在妻子黄美珍逝世10年后,邵逸夫终于决定再婚,迎娶已将女人最宝贵的40多年时间奉献给了邵氏的方逸华。
1997年5月6日,90岁的邵逸夫与62岁的方逸华在美国拉斯韦加斯正式注注册结婚。此时的方逸华已经年过60,与90岁的新郎老翁手挽着手。
对于这场婚礼,香港著名评论人查小欣说:方逸华需要的并不是庇护,而是尊重和认同。她追求的不过是在高大橡树旁边长成挺立的木棉,“她对他倾慕、感激、钦佩,而不是依赖、乞宠。一个真正高尚的男人,最终会给她名分。”
立遗嘱分百亿身家 套现股份
2006年7月下旬,邵逸夫忽然住院,外界一片哗然,立即就有消息传出邵氏公司可能将股权易主。随后邵氏兄弟发表公告证实,公司大股东邵逸夫有计划出售其持有的邵氏兄弟或附属公司的股权。
不过邵逸夫出售股权的路途并不算顺利,2007年,有传碧桂园主席杨国强以公司股票作抵押向银行借贷,拟以私人资金逾130亿元全购邵氏兄弟,但这笔生意在金融海啸影响之下宣告中止。
在“卖盘”不成功的情况下,2008年,101岁的邵逸夫宣布出售持有的合共32.49%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股权。
2008年圣诞节前夕,邵逸夫又提出以较市场价高出64%的溢价私有化邵氏,市场普遍揣测,私有化将方便日后邵逸夫把业务分拆出售,为TVB的出售铺路。
避免争产战 遗产全放信托基金
据悉,邵逸夫成功将名下所有资产套现后,随即成立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将家族财产注入信托基金,让家族成员成为受益共同体,这种做法在香港富豪家族中一直相当普遍。
邵逸夫生前乐善好施,而他更打算在死后也要透过信托基金继续为慈善出力。有曾接触过邵逸夫和方逸华夫妇的人士证实,邵逸夫将所有的遗产都放入了慈善信托基金,主要用于支持教育和科研等公益事业,也不排除用于向家庭成员支付生活费用等。
目前,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主席和邵氏基金主席由方逸华担任,“邵逸夫本人10多年前就已经不再干预基金会的运作,邵氏基金现在由邵逸夫夫人一人全权负责管理运作,但继续以邵逸夫名义做出捐赠。”
有相关人士透露,虽然邵逸夫的财产由信托基金管理,不过最终引导这笔巨资走向的,仍是方逸华。
捐赠超47亿 中国遍地逸夫楼
在香港富豪中,他不算最有钱的人。邵逸夫对中国教育和慈善事业的贡献却少有人能比。
从小学到大学,你身边一定有一座逸夫楼。
1985年,邵逸夫在自己的故乡浙江捐了中国最早的“逸夫楼”。在此以后28年间,邵逸夫捐建的“逸夫楼”建到了全国31个省份。
2005年,长江流域水灾,他捐了118座小学。
2008年,汶川地震,他捐了1亿港币。
2013年,雅安地震,他捐款一亿港币。
过百岁生日时,他捐了2亿港币给内地340多所学校。据统计2012年前,他一共捐赠了6013个教育项目,共计超47亿港币。
商人捐款一般会附带着企业宣传和配套项目,邵逸夫却是个例外。与其他商人捐款大张旗鼓不同,邵逸夫的慈善事业一直非常低调。
南方日报报道:他对此绝口不提,“奇怪的是,在香港,政府也不提。”
他捐赠的教学楼、图书馆中,只有1000多座是给内地高校。大部分逸夫楼建在是各地小学、初高中,邵逸夫为中国基础教育事业的贡献难以用金钱衡量。
早在1973年,邵逸夫就成立了私人慈善基金项目,基金从一开始就与教育主管部委合作,由教育部提供项目审核和资金分配。
2002年,年过百岁的邵逸夫还设立了科学奖,表彰“对人类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科学家。
他说过:企业家最高境界就是慈善家。
教育部副部长评价他:“邵逸夫基金教育赠款项目是当前海内外爱国人士通过中国教育部实施的持续时间最长、赠款金额最大、建设项目最多的教育赠款项目。”
在慈善、教育上出手大方的邵逸夫,在生活上却是个小气鬼。一生捐款超47亿,死后产业却没有留给子女。
一个人死后会留下什么?邵逸夫走了,他什么也没带走,却给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TVB经典剧目,还有那一段难以忘却的旧时光。
The more we share, The more we have
文章材料来源:凤凰娱乐、网易娱乐、温州商报网络资源
综合by柚子Pei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