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2024年港澳台大学生暑期实习(重庆)活动走进了北碚区,参观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重庆自然博物馆、张自忠烈士陵园等,深度了解了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内容、博物馆的历史。
28日上午,港澳台大学生们首先来到了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位于西南大学。刚进入实验室,一幅由蚕丝制成的湘秀手工艺品名为“国魂花魁”映入眼帘。据悉,该艺术品是西南大学杰出校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赠送给时任校长的向仲怀院士的50周年礼物。
在讲解员的指引下,港澳台大学生看到了形态各异、色彩丰富的蚕茧,蚕宝宝的一生及其吐丝结茧全过程。讲解员表示,中国作为农桑立国的国家,悠久的“栽桑养蚕”也已经融入中华文明的血脉,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诗词歌赋以及许多动人的传说。比如“桑梓”比喻故乡,这是因为古人常在房前屋后栽种桑树和梓树;或者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来形容无私奉献的精神。
随后,讲解员重点介绍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利用蚕桑开展的研究及相关成果。据悉,这里是至今世界最大、类型最全的家蚕基因库,覆盖世界90%现有蚕资源类型,并于2022年确定为“国家蚕遗传资源基因库”。实验室利用这些宝贵的蚕资源,系统开展家蚕遗传学研究,鉴定重要性状基因,解析调控机制,发掘蚕分子改良靶点,鳞翅目害虫防控靶标,鉴定疾病相关基因,建立病理模型等。同时,率先建立我国最完善的家蚕遗传操作技术体系,系统开展家蚕遗传改良与素材创新工作,创制出抗病、有色茧,高机械性能、高丝素、高丝胶等素材。
在了解完全国重点实验室后,港澳台大学生们来到了重庆自然博物馆。据悉,重庆自然博物馆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迄今已有85年不间断的历史。该馆的前身是1930年卢作孚先生创办的“中国西部科学院”,以及1943年由十余家全国性学术机构联合组建的“中国西部博物馆”。抗战时期,中国西部科学院及其所在地北碚,接受了许多著名学术机构和一流的科技人才的转移安置,一度成为中国科学界的“诺亚方舟”和“战时学术研究中心”。
如今,重庆自然博物馆现有藏品11万余件,涵盖动物、植物、古生物、古人类、旧石器、地质矿产、岩石、土壤等八大学科,以系统收藏中生代各类恐龙化石和西部地区丰富多样的脊椎动物标本为主要特色。在展厅内,大学生们看到了许多标本、化石,以及地球的科学展示系统,深刻地了解了重庆的自然历史,地理条件,人文知识等。
当日行程中,港澳台大学生还走进了张自忠烈士陵园,这里翠柏参天,绿荫环绕,青石蓝瓦,肃穆庄严。“自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1937年年底张自忠再次走上抗日战场,一直率部与日本侵略军奋力作战,直至1940年5月在湖北宜城壮烈殉国,同年11月16日,权厝于北碚梅花山。”他们现场听取讲解员介绍张自忠将军的革命烈士事迹,参观陈列的各种珍贵文物、文献、照片和视频等资料,感受英雄先烈们忠贞不屈的革命精神。
其中,黄同学在参观后表示,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让他受益匪浅。其中,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给他带来了很大的震撼,通过研学,他深刻体会到现代生物技术在昆虫学研究和应用中的最新进展,同时对生态循环、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次学习,加深了我对生物学、生态学及农业科技的热爱,也激发了我对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的浓厚兴趣。”黄同学表示,先进技术和设备也展示着祖国现代科技在农业和生态保护领域的巨大潜力。
黄同学还提到,这次活动让他对重庆有了许多全新的认识,目前重庆已经在科技创新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在专业领域上,他通过与行业专家或学者的交流,不仅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还学习到许多前沿的理论和技术,更重要的是激发了自己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动力。
据了解,本次暑期实习活动由中国科协、教育部主办,在全国12个省份开展,近390名港澳台大学生参加。其中,在重庆的实习活动由重庆市科协等单位承办。按照活动计划,就读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的13名港澳台大学生将以“1+3”即“实习+研学+参访+交流”模式在渝工作和生活5周多时间。
在实习活动期间,主办方将组织学生们在实习单位开展实习工作,并于每个周末组织共计4场“研学、参访、交流”的活动。
本次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研学交流活动,主要是培养港澳台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活动采用丰富的活动,激发大学生们更好地将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发展大局,为他们更快更好成长,顺利开启个人职业生涯搭建坚实的桥梁。
上游新闻记者 付迪西 实习生 吴美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