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央行、银监会、证监会等部门联合发力之下,中国楼市调控升级!我们有一句话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的话,那就让世界改变你的内心。那么,应该把钱埋到哪类资产上去呢?
众所周知,中国房地产存在很大的泡沫,如果任由房地产泡沫无限膨胀,最后结果一定是极其悲惨的。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28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继续坚持适度扩大总需求,确保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求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有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注重抑制资产泡沫,防范经济金融风险。
这是政治局7月26日议后,再一次提出来抑制资产泡沫。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表示:“前三季度6.7%的GDP增速超出预期,当前稳增长的压力稍微缓解。所以当前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要适度从稳增长向抑制房地产等行业泡沫方向调整。”
楼市:新一轮调控来了!
今天(10月31日)下午,楼市再传大消息:
据《上海证券报》旗下的“中国证券网”报道,继上交所明确房地产及产能过剩行业公司债券分类监管的标准后,深交所也于日前发布了《关于试行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公司债券分类监管的函》。
根据这个“监管函”,房企如果要发债,首先要符合纳入“基础范围”的条件,然后通过五项财务指标评价做进一步筛选。换句话说,如果不是以下四类企业,房企将失去发债资格:
1、境内外上市的房地产企业;
2、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
3、省级政府(含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及计划单列市的地方政府所属的房地产企业;
4、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排名前100名的其他民营非上市房地产企业。
即便是上述四类企业之一,如果财务指标(5项)不达标,也未必能获得发债机会。
种种迹象显示,“国庆楼市新政”之后,新一轮楼市调控正在全面上演!
如果说上一轮调控的重点,是20多个城市的政府跟央行分支机构联手,宣布了限购、限贷,那么正在上演的调控是:在央行、银监会的督促下,各银行开始收紧热点城市的房地产贷款;此外,房企发债融资、境外上市也受到限制。
下面是近期见诸正规媒体的,关于银行收紧房贷的报道:
10月12日,央行召集5家国有大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关负责人开会,讨论当前房地产信贷形势;
10月19日,25家中资商业银行被央行在上海约谈。有媒体报道称,此次参会的主要是中资商业银行行长以及房贷部门负责人,各银行被要求继续严格执行房地产限贷政策。随后,上海传出多项收紧房贷的信息。比如,对于离婚后很快复婚的借款人,银行甚至会采取强制收贷措施。。
10月24日,据北京晨报报道,北京房贷审查趋严,部分银行暂停新增住房贷款业务。
10月28日,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部分银行开始对“接力贷”、“合力贷”等信贷产品加强审查力度。所谓“接力贷”,就是在购房中“父(母)债,父(母)子女一起还”;所谓“合力贷”,就是“子(女)债,父母子(女)一起还”。
据华夏时报10月28日报道,最近深圳各家银行要求更加严格地审查房贷资料,包括客户收入流水真实性与额度、离婚证真实性、首付款来源等。由于审查环节更严,银行房贷审批时间由原来的半个月延长至一个月左右。
由于这类报道太多,这里就不再一一引述。总而言之,热点城市的房贷申请难度在增加,优惠在减少。估计这种情况将一直持续到12月末。
这一切的变化,都跟中央政策微调有关。这种微调是在9月下旬开始的,但比较清晰、公开地表达是在10月28日政治局会议的通稿里说的:
会议指出,要有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证财政合理支出,加大对特困地区和困难省份支持力度。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注重抑制资产泡沫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
“注重抑制资产泡沫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这显然是四季度宏观经济的首要目标。而在今年前三个季度,特别是二三季度,首要目标是稳增长。
为什么政策目标发生了变化?原因有二:
1、今年20多个热点城市的房地产被激活,多个地方政府通过卖地、买房实现了财税收入大幅增长,带动了GDP的增长。如果按照美国计算经济增长的方式,二季度的GDP环比增速年化之后,可以达到7.6%;三季度环比增长,在年化之后可以达到7.2%。在这种情况下,全年完成增长目标(6.5%到7%之间)无忧。
2、美元的新一次加息,很大几率在北京时间12月15日凌晨2点宣布。美元指数正在走强,在这种情况下,全面高估的人民币资产价格应该“主动卧倒”,以防御美元加息带来的强台风。
所以,四季度把工作重点确定为“抑制资产泡沫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这是非常明智的。
中国监管机构在管理银行的时候,有一个欧美日不具备的重要手段,这就是“贷款额度”。央行、银监会可以随时调整每个商业银行在某类贷款上的额度,比如房地产贷款的额度。在历史上,也往往出现四季度按揭贷款很难申请的情况,今年显然在重演这一幕。
当然,这种情况会集中体现在热点城市,至于东北、西北的大城市,以及中东部的三四线城市,由于去库存压力仍在,估计申请贷款不会太难。
那么,在央行、银监会、证监会等部门联合发力之下,中国楼市将走向何方?我的看法如下:
1、楼市降温的大趋势不可逆转。在新一轮调控措施作用下,20多个出台了限购、限贷政策的热点城市,其楼市将全面入冬。
特征为:买卖双方陷入观望,成交大幅萎缩。然后,在僵持两三个月之后,价格开始松动,呈现阴跌走势。到明年下半年,市场成交量才能缓慢回升。
2、整体而言,绝大多数热点城市的楼市可以长期看好。一些经济总量偏小,前期涨幅过大的城市,或许调整期稍微长一些。
3、没有出台实质性调控措施的二线城市,比如石家庄、成都房价在10月还有上涨。但如果多数热点城市出现回调,这些城市楼市也将降温。
4、至于绝大多数当“吃瓜群众”的中小城市,由于没有持续的人口、资金流入,城市发展机遇少,库存房屋量大,其楼市早就失去了投资功能,只有居住功能。在这类城市有多套房子的家庭,应该择机减持,转向其他投资或者到中心城市买房。
5、随着各种融资渠道门槛的提高,小型房企资金成本将迅速提高,房企的收购兼并将加速,一大批中小房企将消亡。
如今,该把钱埋到哪类资产上
当前的M2已经达到151万亿,前九个月贷款又增长了12%,货币规模的增长总是远超GDP,几乎看不到去杠杆的迹象。按我的估算,今后五年广义货币规模还将维持10%以上的增速,资产荒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持有货币的风险依然很大。那么,应该把钱埋到哪类资产上去呢?我觉得,可以从资产的配置、估值、稀缺性、成长性和投资者的投机(流动性)偏好五个维度来选择资产。
首先看居民家庭的资产配置结构。
房产的配置大约要占到居民家庭总资产的65%左右,显然过高了,储蓄大约为18%,也是太高了;银行理财加信托和保险产品超过10%,权益类相关资产仍然偏低,大约只有4%左右,外汇资产只有1.6%。因此,换汇是第一考虑的选择,一个全球货币第一大国,居民的资产配置一定要有一定比例的外币资产,美国、欧盟、日本等货币规模远不如中国,但当地居民配置的外币资产都占一定比例。此外,股票及证券基金的配置也应该进一步增加。
其次看各类资产的估值水平。
总体看,无论是国内的房地产还是A股,估值水平都不便宜,这是我一贯的观点,也符合资产荒的逻辑——既然资产都短缺了,那么资产就不会便宜。不过,海外资产的价格就相对便宜,如H股就比A股便宜。不过,从长期看,由于利率水平仍有一定的下行空间,这对于债市和股市都是有利的。
此外,黄金的价格相对低估,因为国际、国内的金价基本一致,所以,它是资产荒中比较罕见的未被高估的资产,且可以抵御人民币贬值风险。故从估值角度看,黄金值得长期投资,但黄金的短期走势恐怕会受到美元加息和通胀低于预期这两个负面影响。
第三是怎样去理解稀缺性。
稀缺至少是由两种原因造成的,一是自然形成的原因,如翡翠就只有缅甸有,随着收藏量的不断增加,现在越来越稀缺了。又如,茅台酒只能在茅台镇生产,它作为国内第一品牌的白酒,自然也是稀缺的。10年前我写的一篇《买自己买不起东西》,最近罗辑思维又转载了该文,里面的核心观点就是“投资稀缺,享受溢价”,如2006年茅台的股价是所有A股中最贵的,但10年之后,当初股价最高的茅台又涨了八倍。这也说明,投资稀缺的理念从古至今都是对的。
导致稀缺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为造成的,即管制引发短缺。如我国对土地的管制,导致一二线城市住宅用地不足,从而引发房价暴涨。股票的发行同样也是受管制的,其目的是为了维持市场稳定。在这一背景下,“壳”成为资源,小市值股票因稀缺而备受追捧,长期收益率也很高。
第四主要是指企业的成长性如何。
如新兴产业的成长性很好,所以股价的涨幅也会超过周期股,创业板的走势长期强于主板。不过,A股市场的成长性股票也存在估值普遍偏高的问题 ,不妨去挖掘新三板中的成长股。目前新三板的家数已经超过9000家,但研究投入严重不足,故新三板市场是非常值得去开发的金矿。
第五是指投资者在不同时期对投资品的偏好会有所不同,主要看热钱往哪里流。
如目前热钱都流向楼市,投机偏好也在楼市。但热钱流入楼市还能持续多久,还会集中在哪些城市,是决定楼市是否还值得投机的一个重要因素。未来如果通胀能起来,则周期股、大宗商品、黄金等会有良好表现,但对楼市和债市则不利。但目前看,通胀似乎还远,全球经济下行的势头仍在延续。但既然是长期投资,就不应该太注重当下的热钱流向,最好能够展望未来十年的经济特征与经济格局。如前所述,跟风者是很难赚到大钱的,只有做到与众不同,甘于承受不被认可的寂寞和煎熬,才有可能喜从天降,获得高回报。
高端理财圈综合:每日经济新闻(ID:ndbnews)、天天说钱(ID:liuxb0929 )、lixunlei(ID:lixunlei0722)
股经政谈:在这里,让投资so easy↓↓↓
敬请长按下方二维码
关注“股经政谈”(ID:mqiongzhi)
你不理财,财懒得理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